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重视“留白”,进入“虚灵”的佳境。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一、于课题上留白,调动学生的思维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必有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初中语文所选课文均文质兼美,简洁含蓄、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的课文题目俯拾皆是,因而教师教师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解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让课文题目为语文教学服务。
我在教学课外读物《人,又少了一个》时,巧妙留白,请同学讨论: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标题中去掉一个“又”字,文章还能这样写吗?学生思考后明白,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这个“又”字,深刻揭露了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像这个中年女子如此悲惨遭遇的大有人在,作者在文中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正是导引了全文:哀民生之多艰!一字之差,写作的内容、主题就会迥然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二、于文章动情处留白,丰富情感体验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但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个片段,一句充满真情的话,朗读完成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后,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当教师示范朗读时如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时。学生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中。如此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这样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于行文疑点处留白,激发研究兴趣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这是顾颉刚先生在他的《怀疑与学问》一文开头引用的两位先哲的话,意在说明学习过程中“会疑”、“疑”的必要性。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
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是教学难点。注释为“清闲的人”,但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闲人”体现了其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教师提问:“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这样提问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更深入。
四、于关键细节处留白,探究言外之意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语)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它往往是人物思想、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更能表达文章的主旨。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 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 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当分析这里时我就巧妙留白,请学生闭目想象具体情境,有兴趣的可以模仿孔乙己的语言,并说说他是怎样一种形象?学生静心体会,感悟到:这一段细节描写十分精妙,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设计这些空白,意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主人公的身份、处境,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在尊重上下文及主人公心理的前提下,培养细致入微的严谨的思维习惯。
五、于文章结尾处留白,留下无穷回味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论创作》)一节课的结尾,学生精力比较疲惫,注意力比较分散,思维比较迟钝。因此,在“曲”终之时,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留下一串“省略号”,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推理延伸,这样课虽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学习了《故乡》一课,这样处理结尾;同学们,人与人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及至成年便隔膜起来,“我"与闰土这个恶性循环已无法挽回了。水牛和宏儿还保持着童贞的“爱情":两心相通,两小无猜。但他们的将来会怎样呢?这种尾声的空白艺术处理,就是从旧知中引发出新知的生长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把所学的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
再比如《杨修之死》学完课文后可留白: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曹操除了阴险奸诈、心狠手辣的一面还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学完《童趣》一课后,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留白”式写作练习:你在童年有过作者类似的体验吗?(如对蚊子、蝉、苍蝇、蜜蜂等之类的昆虫的体验)试用三四百字描述出来。学完《丑小鸭》可以让学生续写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又遭遇了什么事情?《智取生辰纲》可设留白: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后事如何,且看众生分解。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综上所述,“留白”是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 让我们巧用、妙用、善用文章“留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孩子的特征,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孩子的心灵,让语文教学乘上想象的翅膀轻松起来,最终让课堂活起来,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以现代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
- [教育理论] 班主任应注重单亲家庭学生
- [教育理论] 合适的师生定位 科学的师
- [教育理论] 激疑引趣,发挥学生的主体
- [教育理论] 向儿童展现数学的本真
- [教育理论] 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用教学的个性化实现新课程
- [教育理论] 建立新型关系 培养创新学
- [教育理论] 浅析“问题学生”的教育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